黎族藤编技艺与船型屋一样,是黎族同胞黎族人民勤劳智慧的文化结晶,藤编技艺在黎族民间广为流传,他们从大山之巅砍来山藤,削成竹篾,经处理后编成各种各样的藤器,用于盛放衣物,谷子、食物等生活必须品,其精美的外观,独特的技艺,令人赞叹。然而,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黎族同胞意识形态的转变,个别地方,当地年轻人对这些传统文化和精湛技艺似乎不感兴趣,正在面临失传。
黎族藤编技艺面临失传的尴尬
黎族是我国的岭南民族之一,主要聚居在我省中南部地区。约在3000年前的商周时代,黎族先民就已经开始定居海南岛,直到明代,黎族仍分布于全岛各地。宋元明清各代,内地汉族大量迁入海南,散居于我省沿海一带。在这片被誉为蛮荒之岛的土地上,经历了长久的历史积淀,黎族人民逐渐形成了自己璀璨而独特的文化。
自2005年起,海南黎族先后有十一项传统文化项目进入全国第一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,其中就有:传统染纺绣技艺、黎族三月三、黎族钻木取火、琼中黎族民歌、黎族竹木器乐等。此外,全球共有8个国家提交12项申请列入《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》的候选项目,我国申报的三个项目:“羌年”、“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术”、“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”全部通过列入保护名录。
海南陵水黎族藤编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黎族藤编技艺与船型屋一样,是黎族同胞黎族人民勤劳智慧的文化结晶,藤编技艺在黎族民间广为流传,他们从大山之巅砍来山藤,削成竹篾,经处理后编成各种各样的藤器,用于盛放衣物,谷子、食物等生活必须品,其精美的外观,独特的技艺,令人赞叹。
然而,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黎族同胞意识形态的转变,个别地方,当地年轻人对这些传统文化和精湛技艺似乎不感兴趣,正在面临失传。现实生活中,黎汉同化的现象较普遍,这是一种进步,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,黎族同胞所使用的生产用品大多是从市面上购买的,这似乎已形成了一种习惯,藤编器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视线,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。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村里的老人在编织藤器了,黎族的藤编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。
以下图片是作者在乐东黎族民间搜拍的部分藤编器物
来源:海南在线/海南一家 作者:天之南2008: 时间:2012-10-30